關于華為軍師
陳春花:
一些盜版書商為銷售盜版書籍,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布大量虛假信息,為博眼球夸大編造事實。對這些由盜版機構引發的不實宣傳炒作,給華為帶來的困擾表示遺憾和歉意。
關于博士學位
陳春花:
所獲得愛爾蘭歐洲大學博士學位未被認證。2016年入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時,如實告知了博士學位未被認證的情況,以及自己求學的過程。
8月3日,知名學者陳春花在其微信公眾號“春暖花開”回應了有關華為、博士學歷造假的爭議。
在陳春花發布聲明后,紅星資本局注意到,北京大學人事部隨后發布聲明稱:“近期,我校對陳春花老師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。8月3日,我校國家發展研究院收到了陳春花老師的辭職申請。學校按程序終止其聘用合同?!?
“華為軍師”名頭惹爭議
陳春花:盜版機構不實炒作
此前,知名學者陳春花與華為的關系曾引起輿論熱議。陳春花曾于2017年1月發表文章《與任正非先生:圍爐日話》,其中描述了2016年末,她與任正非等交流的情景。紅星資本局發現,此后網絡上集中出現了一批文章和視頻,內容圍繞陳春花與華為的關系展開,例如《任正非給陳春花當司機》《陳春花:任總,你的公司將面臨巨大虧損》等,并將陳春花稱為“華為軍師”“華為第二大腦”等。
7月6日,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通過心聲社區發布聲明稱,近期網絡上有1萬多篇夸大、演繹陳春花教授對華為的解讀、評論,反復炒作,基本為不實信息。華為表示,收到不少問詢,所以正式聲明:華為與陳春花教授無任何關系,華為不了解她,她也不可能了解華為。
同日,針對華為的聲明,陳春花迅速回應稱:近期網絡上有逾萬篇夸大、演繹、虛構我對華為的解讀、評論,反復炒作,基本為不實信息,對本人構成極大困擾。陳春花正式聲明三點:1、這些文章并非本人所寫;2、華為是本人的學術研究案例之一;3、本人已聘請律師對此類侵權行為進行追責。
8月3日,陳春花就此事再次作出回應,稱“雖事發當日已做簡要回應,但后續輿論給我帶來極大困擾?!?
紅星資本局注意到,在3日的聲明中,陳春花解釋道:
“2016年底和姚老師一起去拜訪任正非先生,一個上午的時間收獲甚多,回來后把所獲記錄下來,整理成《與任正非:圍爐日話》一文經在場華為友人確認后,于2017年1月17日‘春暖花開’公號推送。但是我絕對沒有想到,這篇文章被扭曲、篡改?!?
陳春花提到,在發現一些盜版書商為銷售盜版她的系列管理書籍,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布大量虛假信息,為博眼球夸大編造事實后,于2021年6月決定打假維權?!斑^去一年時間里,委托相關人員持續投訴,已經下架千余條不實信息。2021年6月下旬,經過各種線索的收集準備,我與出版社聯動,委托律師起訴相關平臺上運營的盜版書商,并按照律師的要求先不公布,2021年9月23號法院立案,目前案件還在推進中?!?
陳春花表示:“時至今日,我對這些由盜版機構引發的不實宣傳炒作,給華為帶來的困擾表示遺憾和歉意。就此事件而言,我們都是受害者?!?
學歷究竟水分幾何
陳春花:學位問題已告知北大
“華為軍師”風波過去不久,7月下旬,陳春花又因學歷問題遭到質疑。
先是有媒體報道稱,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、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客座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陳春花,其教育背景中的“愛爾蘭歐洲大學”查詢不到,被認為是“野雞”大學。
7月20日,據天目新聞報道,北京大學宣傳部工作人員稱,目前學校已經關注到此事,但具體調查進展尚不清楚,不便透露。
對于學歷質疑,陳春花在8月3日的聲明中解釋道,她畢業于華南工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,隨后留校講授馬哲課程八年(期間于北師大進修學習哲學與倫理學),之后決定就讀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。
關于備受爭議的“愛爾蘭歐洲大學”,陳春花表示,復旦大學管理學首席教授蘇東水推薦其就讀愛爾蘭歐洲大學DBA,并愿意成為她的論文導師。
陳春花還提到:
“1999-2001年,兩年的學習過程很短暫,但是非常充實,課程論文研討與學習,都是復旦及上海高校的博導授課和主持?!薄敖浾J真研究并完成了近十萬字的論文,通過了由7名博導、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考核,獲得博士學位?!?
關于“愛爾蘭歐洲大學”學位的問題,陳春花解釋稱,2003年2月,《中外合作辦學條例》出臺,執行時間為同年9月,隨后她才知道所獲得博士學位未被認證。而這段求學經歷是在國家《中外合作辦學條例》和學歷學位認證相關規定出臺之前。
對于被北京大學聘用的問題,陳春花表示,2016年入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,她如實告知博士學位未被認證的情況,以及自己求學的過程?!敖涍^認真討論,北大國發院更看重的是管理研究價值與實踐經歷,所以通過了對我的引進決定。在北大人事系統中,我的學位認證材料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學位”,陳春花寫道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強亞銑
新 | 聞 | 縱 | 深
簡歷“鍍金”難以遁形了
圍繞華為與陳春花的是是非非,以及公眾對其學歷的質疑,可以明顯看到,輿論場中,“專家”的身份、言論進一步在聚光燈下被審視。
業內專家認為,陳春花事件,折射出的實際上是國內公眾對部分“專家”身份越來越多的質疑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,隨著互聯網信息流通程度的提高,國內外認知差在不斷縮小,以往專家依靠某某高校的名頭為自己“背書”,為自身簡歷“鍍金”的行為愈發難以遁形。
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,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海外博士課程,以海外大學之名頒發博士證書,但實際上完全無需出國就讀,不僅身在國內,其學習時間更是在周末由國內高校教師授課,這樣的課程不可能拿到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,這不是水分有多大的問題,實際上,這已經牽涉到學位真假的問題。
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指出,不可否認,目前市場上確實存在非法出版的灰色產業鏈,一些并無資質的書商和出版機構“掛羊頭賣狗肉”,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用某某教授的名頭兜售書籍和培訓課程,而借題發揮、夸大其詞的網絡內容流傳更廣,對當事人傷害也更大。
洪仕斌認為,隨著公眾認知水平的提高,無論當事專家對此是否知情,這種行為均已很難收割受眾,隨著正規媒體報道增加,信息愈發透明,大部分受眾已經明白其中的“奧秘”。對于企業而言,決策是個系統化過程,所謂某某高人左右企業決策,不過是杜撰出來的戲劇化情節,長期來看,加強投資者教育也是打擊不良信息,促進市場公平、透明的重要環節。據北京商報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